肌筋膜是我們的一種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顧名思義它負責將身體各部分連結固定一起,形成人體的架構。
肌筋膜在顯微鏡觀察下成一種有彈性的網狀結構,所以排列走向會因應組織承受拉力方向而產生變化。肌筋膜主要成分是水分,其餘由膠原蛋白(Collagen)與彈性纖維(Elastic Fiber)和蛋白多醣類(Proteoglycan)組成。
我們的筋膜可分為淺筋膜和深筋膜。淺筋膜位於皮膚之下,提供空間安放血管、脂肪、神經等組織。而在不同身體部位,肌筋膜的厚度和密度也會因應功能而有所不同(手肘的薄而疏,腳底的厚而密)。深筋膜會包裹肌腹,就像橘子類水果一樣有薄膜包裹和深入果肉,形成橘子的架構。
這篇文章會講述肌筋膜的四大主要功能:定型身體,傳遞物質,協調動作和感知感應。
定型身體:
肌肉由一條條肌纖維(Muscle fiber)組成,再分別以肌內膜(Endomysium),肌束膜(Perimysium)和肌外膜/深筋膜(Epimysium/Deep fascia)一層層包裹着,原理就像橘橙的一粒粒果肉由一片片橙片,再由一塊大橙皮包裏著一樣。所以肌筋膜對我們肌肉的形狀大小和完整性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圖一:想像一條肌肉是一個完整的橙,肌纖維就像果肉一樣被一層層包裹着
如果將骨骼比喻成吊橋的支柱負責承力,筋膜就是負責保障吊橋穩定性的懸索。我們的身體每條肌肉都由深筋膜包裹著。肌筋膜將肌肉與肌肉相連,也為肌肉和肌肉之間提供隔間防止摩擦,同時會因應拉伸程度調節身體活動度,所以又可以稱之為身體「第二副骨骼」。以往我們大多只會以肌肉和骨骼的連接方法理解維持身體形態的原理。但近年科學上的理論中,我們開始以全身的筋膜走向(筋膜線)的原則來理解人體結構的力學。
運送物質:
在深和淺筋膜上,我們都能夠找到血管和神經的存在。肌筋膜提供了一個空間讓血管和神經穿梭其中以運送物質。肌筋膜由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編織的網絡組成,中間充滿水合的糖胺聚糖基質(Hydrated Glycosaminoglycan matrix, GAGs),以液壓的原理為肌筋膜提供機械力支撐。這充滿水份的介質使養分和廢棄的物質可以以擴散(Diffusion)的方式在其中穿梭,為同層細胞運送物質。所以我們需要攝取足夠水份,以支持筋膜網絡的結構,幫助輸送養份。
圖二:想像白色的網絡是由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編織而成,中間的空間充滿水合的糖胺聚糖基質。
動作協調:
肌肉外由一層薄肌筋膜包裹著,鄰接的肌肉之間也由肌筋膜連接着。以往我們對運動學的了解主要從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角度出發,以分開的個體肌肉或局部的肌肉群與骨骼之間互動,理解身體活動原則。近年來在科技發展下,我們漸漸能透過高解析度的超音波(Ultrasound Imaging)和其他設備評估檢視細節上的筋膜活動與特性,以整體筋膜線的動能傳遞原理去理解動作協調(詳見人體七條筋膜線)。簡單來說,肌筋膜把身體各處肌肉串連起來成為動力鏈,是所有身體動作的基礎。
除了肌筋膜本身的結構以外,鄰接的肌外膜之間都會由類似脂肪的糖胺聚糖基質(GAGs)作粘貼,提供潤滑成份協助肌肉滑動和緩衝,減少磨擦受損。所以肌筋膜要保持水潤,以提供足夠的粘合力和潤滑的作用。
肌筋膜更像彈力帶一樣能儲存力量,以整條筋膜線為單位提供我們動能輸出。我們可以觀察一個投球手的動作,他們投球時不只是要求上身肌肉發力,他們的腳步和腰部動作也會對使力有影響,例如棒球手在投球時運用股外側肌,背闊肌到屈拇短肌發力,力量從腳到腰再到手指的整條線傳遞。我們的筋膜線使一種動作的張力影響多個關節,就像拉弓一樣把能量儲藏在整條筋膜線上,每個動作節奏經過仔細協調,才能有理想的動作發揮。
圖三:演示投球手需要以全身發力的狀態
感知感應:
肌筋膜上具有的感知神經是肌肉所具有的6-10倍,換言之肌筋膜對拉力和壓力比肌肉所感受到的更仔細和強烈。我們的身體除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壓覺的五感以外,也有稱為第六感的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負責感受我們的身體位置和姿勢。例如把手伸直向後展開,肩膀和後背的位置會感覺到擠壓,而胸肌會感受到拉扯。肌筋膜會把此信息傳遞到大腦,再由大腦整合並判斷出由甚麼姿勢導致出現這種感覺模式,再計算出身體部位的位置。這種能力直接影響我們平日的活動能力,協調我們的動作。例如我們有合上眼睛走路的能力,全因我們的本體感覺告知我們踏步的位置和身體協調的程度,再由大腦自行調節肌肉發力程度。
有良好的本體感覺更是降低自己受傷的關鍵,尤其是對運動員。如果我們對自己身體的姿勢和動作更有意識,就更容易在意外發生的時候快速反應並控制情況,例如跳起落地時我們會反射性地收緊小腿肌肉,可以避免足腂扭傷。
圖四:肌筋膜的感知神經協助我們感受身體位置和姿勢